走进中持

企业文化

中持动态/ 媒体报道

中持绿色导演污泥“变形计”

(2012-12-20 09:57)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李惠钰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2-12-20)

分享到:

  眼下,对于大多数污泥处理厂来说,如何能将这些臭烘烘的污泥稳定化、无害化,并尽可能地循环利用,使得能源供应做到自我供给,尽量减少额外供电、供油,是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由于难以持续支付高额的运营费用,如今,国内许多污泥处理厂基本处于闲置状态。然而在浙江省宁海县,一家污泥处理厂却能将又粘又臭的污泥变废为宝,每天可产沼气3200立方米、发电6100度,能源供应基本达到自给自足。


  它们化腐朽为神奇的秘诀何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持环保旗下的中持绿色能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持绿色)为其提供的厌氧消化技术,正是该厂制胜的法宝。

  污泥处理现状堪忧

  污泥是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最脏的副产物,由于污泥中可能含有对环境和人体有害的病原微生物、重金属以及容易腐化的有机质等,如何将其安全处置就成为国家亟待解决的难题。

  国家统计局去年3月份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2500多座,污水处理能力达1.22亿立方米/天,污水处理率达76.9%。然而,伴随着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污泥的产量也在日益增加,全国每年产生的污泥量甚至多达2200万吨。

  “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高潮,导致大量的污泥产生,几乎都没有妥善地去除和治理。”电话连线的另一端,中持绿色总经理邵凯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传统的脱水减容、倒弃填埋等污泥处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环保及节能减排的需求。

  不过,除了技术上的制约,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样影响着污泥的有效处置。

  据测算,由于工艺技术不同,处理含水率80%的泥饼,折合成污水处理的成本,从每吨污水0.1元到0.5元不等。然而,目前政府支付给污水处理厂的费用,并没有包含这部分成本。因此,污水处理厂能做的也只有将“水”、“泥”分开。

  眼下,对于大多数污泥处理厂来说,如何能将这些臭烘烘的污泥稳定化、无害化,并尽可能地循环利用,使得能源供应做到自我供给,尽量减少额外供电、供油,正是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在邵凯看来,能将污泥资源化利用的厌氧消化技术,正是开给污泥处理厂的最佳“药方”。

  变废为宝的“药方”

  邵凯所指的厌氧消化技术,就是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将污泥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甲烷和水,甲烷还可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进行供热和发电,最终实现节能减排。

  其实,厌氧消化技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英国用其处理污泥的历史甚至长达百年。不过,作为专业提供厌氧消化技术服务的创新型环保企业,中持绿色又在该技术应用上取得了更大的突破。

  据介绍,中持绿色采用厌氧消化技术能够解决含固率更高的污泥。“常规技术只能处理含固率为2%~3%的污泥,而我们处理的污泥含固率可达10%。”邵凯说。

  除此之外,采用常规的厌氧消化技术,废弃物的降解率约为40%,而中持绿色可以将其提高到50%~60%,还可以使沼气的产率提高35%以上。

  如今,中持绿色又将注意力由单纯的污泥处理扩展到有机废弃物的综合处理。

  “我们倡导建设区域性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将整个行政区里的污泥、粪便、餐厨垃圾等有机废弃物,都通过厌氧消化的方式集中降解和处理,同时又能产生生物质能。”邵凯说。

  邵凯表示,纯粹的污泥有机质含量约在40%到50%之间,产生的沼气量并不大。但是如果将粪便、餐厨垃圾等其他有机质一同处理,那就会产生足够量的沼气,补充更多能源,并产生经济效益。

  不过,由于不同的有机质在含固率、含盐量及pH值上都会有所不同,这也给处理技术带来了挑战。

  为此,中持绿色以厌氧消化技术为核心,选择了一条不拘一格的工艺路线,即“温度分级—生物分相”的组合技术。

  由于不同的温度级会呈现出不同的生物相,新技术在处理有机废弃物时,主要分为高温、水解酸化、中温三个阶段。

  据介绍,采用高温水解可使有机废弃物固体含量由传统厌氧消化中的3%~4%提高至8%~12%,也就意味着在同样厌氧消化池容量下,总有机负荷量增加了一倍,既可以节约投资成本,同时又能增加运行管理的灵活性。此外,分级分相厌氧消化与传统厌氧消化相比,甲烷产量可以增加30%。

  据记者了解,中持绿色在成立之初就拿到国家“863”重点课题——城市污泥分级分相厌氧消化组合技术研发及工程示范项目,并在浙江宁海县成功应用。如今,宁海县城北污泥厌氧消化处理处置工程每天可以处理污泥150吨、粪便40吨,年产甲烷1004吨,折合减排二氧化碳2万多吨。

  亟待标准制定

  作为一家技术服务型公司,中持绿色目前已经拥有3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专业的研发团队,并将每年形成的专利数量、专利转化成产品数量及产品形成的项目数量作为研发团队的考核指标。

  从目前的污泥处理处置市场来看,已经开始有许多与中持绿色类似的企业介入到该领域,市场投资意愿也逐渐展现。但是,真正能够启动市场的推手还在于国家层面相关政策的出台、完善和落实。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对于污水处理行业,无论哪个部门来操作,在现有的标准、规范的框架内都有法可依。然而,污泥处理行业却存在着角色分配不清、管理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邵凯表示,我国在污泥处理上仍然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性政策。国家应该尽快出台专门针对污泥处理的强制性法规和清晰的考核、量化指标。另外,污泥处理厂建成以后,运行的费用从哪里来,也应该有一个有效的收费机制。

  “运营中完全自给自足,一点都不需要再花额外的费用,那是不可能的。”邵凯说,“污泥处理应该伴随着污水处理同时进行。如果从处理污水的收费里面,每升水增加一毛钱、两毛钱,把这个钱界定到污泥处理的过程中来,就完全可以满足污泥设施建完后运行的费用。”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16202

 

Copyright © zch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持环保版权所有